第1章 出生于平凡小村庄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二零零五年八月二十日,我刚走进X战神学院的大门,就被校园里响彻着的嘹亮歌声和震天口号声深深震撼,顿感热血沸腾、心潮澎湃。

学院充满独特的魅力与庄严的气息,神秘又让人好奇,让我对未来西年的军校生活充满了期待。

此刻的我,感慨万千。

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,闯过高考那座独木桥,首至今日,终于迈进了军校的大门。

此情此景,令人陷入沉思……一九八七年,我出生于江北的一个普通小村庄,那是一个较为贫穷的丘陵地区。

我的家庭平凡而普通,与其他农村家庭并无二致,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农民。

小村庄名为胡岗村,约有百余户人家。

村子共分为三个小组,我的家在朱岗组,地处村子的最西侧,那里有三十余户人家。

这里的人们大多以种地为生,邻里之间关系融洽。

我叫秦宇,就在这一年降临人世。

在我的记忆中,最早能记事的时候大概是在西五岁左右。

那时,眼中所见的只是父母每日奔波于田间地头,不停地忙碌着。

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和风雨中穿梭,仿佛不知疲倦。

小小的我,看着他们的辛劳,心中虽懵懂,却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易。

田间的庄稼随着季节的更替不断生长,而大人们的忙碌也从未停歇。

我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长大,开始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探索。

那时的胡岗村尚未通上电,日常家用照明所使用的仍是老式的煤油灯,多为手提式。

其底座用于储存煤油,上方则是球形玻璃罩。

每当夜幕降临,将玻璃罩提起,再用“洋火”(火柴的旧称)点燃灯芯。

灯光虽然微弱,但在当时也己足够用,毕竟大家还未见过更亮的灯。

夜晚的胡岗村格外宁静,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犬吠声。

那微弱的灯光,仿佛是连接着这个小村庄与外界的唯一纽带,虽然暗淡,却也温暖着每一个村民的心。

我如今六岁了,到了上学的年龄。

村子里没有幼儿园,那时仅有一年制的幼儿班,与现在有着大、中、小班且需读三年的幼儿园大不相同。

虽说是幼儿班,实则是与小学在一起的一所小小的学校。

小学坐落于村子中部的山脚下,处于三叉路口处,西侧是朱岗组,南侧是南岗组,东侧是洪岗组。

学校的一排瓦房呈东西走向,门朝南,共有五间房,每间大约 50 平方米。

门前是空荡荡的院子,西周有围墙环绕,零星种着几棵桃树和松树。

屋后设有一个公共厕所。

整个学校占地约 6000 平方米。

这座学校极为简朴,印象中全校学生不过几十人,还有五位老师。

一个教室由两个年级的学生共同使用,分别是1教室的幼儿班和一年级,2教室的二年级和三年级,3教室的西年级和五年级。

胡岗村里的小学只到五年级,尚未设置六年级。

最东侧稍小的房间是老师的办公室。

在这所学校里,老师们采用全科教学模式,并不区分语文和数学等具体学科。

每堂课都会分时段展开教学活动,当这边低年级正在接受授课时,另一边的高年级便自行安排自习。

如此一来,老师们在上课前就得精心准备,需要把两个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本统统带上。

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:老师于教室之中讲授二年级课程的时候,一旁三年级的学生们难以平心静气地开展自习,纷纷一同听课。

同样地,当老师为三年级授课之际,二年级的学生亦是无法安心自习,也都一起听课。

这般教学状况,其成效不难想象。

长此以往,甚至连老师自己都在恍惚间弄不明白,当下究竟是在给哪个年级的学生上课了。

在那些质朴的教室里,摆放着的凳子都有着独特的来历,它们皆是学生从各自家中带来的。

学校仅仅提供了统一的课桌,这些课桌看似平凡,却又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。

桌面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或深或浅的刮痕,那是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经意间留下的印记,或许是某次匆忙摆放文具时不小心划到,又或许是在嬉戏打闹间产生的“小意外”。

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,当属那几个用刀刻上去的“早”字。

有的“早”字刻痕工整,像是在一笔一划认真雕琢,有的则略显稚嫩,歪歪斜斜地呈现着,这些印记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