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如果我能亲眼见证……”

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晚风掠过寝室走廊,带来夹杂着草木气息的微潮空气。

李牧斜靠在窗前,手机仍握在手中,指尖在屏幕上悬停良久。

那条邀请他前往古井遗址调查的消息仿佛还在发烫,而脑海中,却反复回荡着郑教授那句沉重的评语:“一个民族若忘了过去,就等于失去了未来。”

“如果我能亲眼见证……”他低声自语。

这句话,是他第一次说出口,却早在他内心酝酿多年。

从小,李牧就对历史有一种近乎执念的热情。

他不是简单地喜欢背朝代或看宫斗剧,而是沉醉于那些真实发生的时间节点,那些影响千万人命运的转折时刻。

黄巾之乱、董卓进京、群雄割据、三足鼎立……这些在他人眼中只是课本章节的文字,于他而言,是真实而未竟的人间悲歌。

“如果我能亲眼见证那些事情……哪怕只是站在一个小卒的角度……我也许会理解更多。”

他坐回书桌,翻开笔记本,第一页就是他写下的那句话:“理解历史的最佳方式,是成为历史的一部分。”

这原是句戏言,如今却越看越像预兆。

寝室另一头的同学正在听歌、刷短视频、为面试做准备。

大家都在为“未来”而忙碌,而李牧,却仍站在两千年前的门槛前,迟迟不愿跨出。

他清楚,自己不适合那些职场、考编、金融赛道。

他甚至常常怀疑,自己是不是生错了时代。

这种孤独是深藏于骨髓的——当周围每一个人都在谈薪资与发展时,你却在研究某年某郡县的赋税与兵制;当人人都在说“历史有什么用”时,你却在为一个被尘封的将军之死落泪。

他的母亲曾劝他读个法学、经济学,那样“好找工作”。

可他偏执地选了历史。

如今,快毕业了,那种“要与现实妥协”的声音越来越响。

可就在此时,那个梦,一个接一个地降临。

他记得梦中的风,硝烟,战鼓,甚至那个披甲将领的眼神。

那不是幻觉——是某种召唤,某种古老、久违而具体的召唤。

屏幕再度亮起,是那位考古系学姐发来的语音:“李牧,我听郑教授说你对东汉军制很有研究?

我们这次去的是南阳颍川郡附近的一口古井遗址,据说那里附近发现了早期的私军文书,还有些诡异的竹简,上面记载了一些和‘大贤良师’张角有关的东西。

晚上十点出发,去不?”

十点?

现在才七点。

李牧盯着屏幕,心跳竟不受控制地加速。

他打开电脑,在地图上搜索那片遗址的位置:中原腹地、古郡旧地,确实是黄巾最早起事的区域之一。

而那口古井,在地质上并不特殊,却被民间称为“天眼井”,传说中,“天雷入井,一井通天地”。

一种难以言喻的悸动,在他胸口缓缓浮现。

他拿起桌上的一张纸条,那是他大一时写下的目标——“以学者之身,重访汉末。

若有一日,能亲历风雨,则不枉此生。”

他合上纸条,将其收入钱包。

随即站起身,拉开柜门,翻出一件旧外套和一只备用电筒。

心中早己有了决定。

就在他准备出门时,窗外雷光划破夜空,劈在极远方的地平线上,仿佛一只巨手撕开了现实的布幕。

他回头望了一眼,宿舍里一切照旧,但他知道——自己即将走进某个不归之地。

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去回应一场,来自历史深处的召唤。